查看原文
其他

《你好,李焕英》:有多少场面是现在孩子的期待?

河南校长 2022-12-05


春节期间

看电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

特别是看一部充满温情的电影

最能体现春节团圆的气氛


喜剧演员贾玲导演的电影

《你好,李焕英》

成为了今年贺岁电影的一匹黑马

也吸引了校助君的注意



影片中的贾晓玲,是一个不让妈妈省心的女儿。她从小到大除了能吃,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,成绩永远是班上垫底的那一个。她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,就是妈妈听着班主任的训斥,抬不起头的样子。


高中毕业后,她只考上了成人教育学校,为了哄妈妈高兴,骗她说考上了本科。妈妈兴奋地大宴亲朋,却以一种最难堪的方式知道了真相,在大庭广众之下丢尽了脸面。


回家的路上,贾晓玲以为妈妈会大发雷霆,结果妈妈却只是温和地笑笑,告诉她,自己相信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,会给她买最好的汽车。



2001年,贾晓玲的妈妈出了车祸,她穿越回1981年,回到妈妈年轻的时候,与妈妈成为姐妹,努力让妈妈高兴。


影片中, 贾晓玲和年轻时的妈妈喝酒时的一段对话令人泪目。


贾晓玲笑着,却满是苦涩地说:“你以后会有一个女儿,成绩常年年级第一,长大后去国外名校读导演专业,毕业了在好莱坞拍电影,月工资八万。”


妈妈却说:“我的女儿,我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。”


听到这句话,贾晓玲再也忍不住,痛哭失声。原来,在妈妈心里,即使她不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也依然是她最爱最爱的女儿。


我从未让你骄傲,你却视我为珍宝。



我们的父母,不都是这样吗?


哪怕我们是茫茫人海中最普通的那一个,他们也无条件地爱着我们,把最好的东西一股脑地给我们。


有很多年轻的妈妈看完《你好,李焕英》,更多地反思了自己如何做母亲:对妈妈多份理解和体谅,对孩子多份包容和耐心!


母亲对子女,尤其是女儿的影响是深远而绵长的。


胡适先生曾经说过,在家庭教育中,最重要的就是母亲,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,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。


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李焕英。也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能在女儿说出“我以后肯定有出息”这种看似不着边际的幻想时,还能坚定地回应“那肯定的”。



总有人说,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延续着父母的期盼,一出生就继承着要让父母满意的使命。在无法避免的比较里,孩子似乎成了一种可以分出输赢的武器,而大人们总是谈论和夸赞着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

贾晓玲和很多人一样,不够优秀,不够完美,没能成为父母在饭桌上的谈资,没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。“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”,一句话便诠释了妈妈内心的全部。家庭教育的成功需要母爱的力量。


电影中有一个情节,李焕英看到贾晓玲从天上掉下来,她下意识就喊了一句“我宝”,跑上去接,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泪崩。这就是无私的母爱,看到孩子有危险、有需要,第一时间冲上去,无条件包容孩子的一切,永远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。



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经这样谈到母女关系:女儿会成为母亲,而母亲会死亡,重新再成为母亲。


如果把这句有些拗口的话用现在流行的“原生家庭”理论来阐释,那即是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去爱,去经营自己的家庭,一个女儿如何当母亲,也取决于自己的母亲。


深扒《你好,李焕英》,影片中太多的画面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,是普通人的翻版的过去。就从家庭教育来说,现在的父母压力山大,孩子也压力山大。现在的孩子不会像影片中的女儿敢直呼妈妈的名字“李焕英”。母亲呢?也永远不会笑呵呵说,“喊什么呢,小王八蛋”。现在的孩子,只要有时间就是各种课外班争强好胜以免掉队。


影片中的贾晓玲淘气、疯闹、学习不好,妈妈永远是缝缝补补地鼓励她“以后会有出息”。那开心与幸福的场面,又是多少现在的孩子所期待的呢?


《你好,李焕英》主题曲——《依兰爱情故事》


影片及生活中的哪些片段

最能打动你

可以在下方留言

与我们一起分享


来源:现代教育报、光明社教育家、非常智辉、央视频



推荐阅读



◆ 河南教育名片发展联盟大拜年!


◆ 孩子居家,这样消毒,可能越消越“毒”……


◆ 60斤包裹、17斤饺子、整只羊……爸妈差点没把冰箱给我寄来!


告诉我,你在看↓↓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